要出國才能把英文學好嗎?還是出國英文就會變好?

語言學習

25歲那年第一次到美國,在那之前沒有任何出國遊學、打工度假、語言學校等經驗,總是很羨慕可以講一口流利英文的人,覺得為什麼他們可以這麼厲害,為什麼可以用英文面試,為什麼可以很自然跟外國人講話,甚至只是工作上用英文書信溝通的,我也都覺得崇拜。

我的英文能力從學生時期以來算是中上程度,但就跟一般人一樣,從小在兒童美語,小學開始跟著學校的教學和考試,高中英文開始無法再擠進前幾名(因為我真的很不會閱讀和背單字…),大學考多益。畢業後沒有特別進修,也沒什麼練習講英文的環境,不愛看美劇,也不愛聽英文歌,但決定要出國唸書後,我知道我得增進語言能力,不只是為了申請考試,也是為了到當地讀研究所更能得心應手,而且研究所的學費已經很貴了,我不想再花錢讀語言學校,於是我決定創造學習英文的環境


我在台灣的第一個外國人朋友

因為出國前要考托福,我覺得口說這種事不是考試前練練就會順的,一定要從平常累積開始,那時候我在星巴克工作,店裡每天都會來一個英國人,第一次遇到他剛好是新品上市,我給他一小杯試飲,他也跟我講了幾句話,從那之後只要他來店裡我們都會搭個幾句,就這樣過了一年。某天我在想,也許可以和他練習英文,問他要不要語言交換?剛好他某天也突然遞給我他的名片,所以我們約了第一次晚餐。

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吃飯那兩個小時我有多緊繃,我已經預先設想好待會要聊天的內容,但兩個小時真的太久,到後面就是一個已經恍神又要逼自己聚精會神的狀態。不過有了第一次之後,再來的幾次就熟能生巧,而且就變成真的朋友,可以隨心所欲地聊近況和未來。

但交朋友這種事真的很靠緣分和運氣,後來也有在台灣遇過幾個外國人就比較難深交,不過我想分享的是,因為跨出去第一步就會開始有膽量,就有勇氣去跨出第二步、第三步,然後習慣成自然。


硬要創造講英文的環境

除了去接觸母語是英文的人之外,在等待去美國的那段時間,我跟一個考GMAT的戰友即使考完試也硬要舉辦讀書會,要用英文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,而且還要做成一份簡報認真分享。

我覺得自主性學習很重要,其實這類型的活動很常是某堂課的作業內容,但我們通常都是因為要交作業才去做,但當你的學習動機夠強大的時候,你也可以自己去創造那個「作業」,約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就會有deadline的壓力,互相給予回饋,我覺得這比去花錢學英文的收獲更大。


除了這些口說上的練習以外,在聽力上我會用聽TED的方式來練習,通常是慢跑的時候聽,當然我沒辦法全部聽得懂,但就重複播放好幾次,或如果我真的很想鑽研它的內容再去找字幕對應。

這些是我在去美國前的練習方式,回應到標題說的:要出國才能把英文學好嗎?我的回答是否定的,只要願意去創造環境、自主性學習,英文程度肯定能提升。

至於聽、說、讀、寫可以怎麼練習,我在 EP40『Pei你去美國』到底要怎麼把英文學好!出國就會變好嗎!?|feat. Elvi來了!這集Podcast訪談邀請到一位線上英語老師Elvi來跟大家分享,怎麼有技巧的練習英文,下面根據Elvi的分享做個簡單的整理:

peipeitalks feat. Elvi來了!


選的素材要符合自己的程度,推薦看YouTube影片,較生活化,片長也不會太長,但不建議開中文字幕去看。 聽的第一次先抓重點和Main Idea,聽完後自己在心裡先想一次,用自己的話講一次,第二次再去針對剛剛沒有聽懂的細節片段。

希望大家先有一個觀念:有腔調這件事不是不好,但如果希望講得更流利,可以去了解美國人講英文的韻律感,什麼時候是重音、連音,了解這些規則以外,最重要的是SPEAK UP,不要害怕犯錯或被笑,並且去創造環境讓自己練習。

抓整篇文章的重點,有沒有大概懂句子在說什麼,即使有不懂的單字,也可以讀完一個句子去推敲這句話想講什麼,用前後文去推,而不是去糾結每個單子,而且用前後文去推敲也會比較有印象,因為會有情境。

背一些不錯的句型結構,再套用在適用的情境中。中文文章可能會強調辭藻、譬喻排比等,但英文文章主要是表達重點,邏輯清晰,用最少的字表達最多的意思,並且妥善運用轉折連接詞。

找美國人當室友

上面是我在台灣時練習英文的方式,而到了美國,我知道這趟去的目的除了讀書工作、增廣見聞之外,我還一定要讓英文程度大幅提升,所以在出發之前找室友我就決定找美國人一起住,加上我比較喜歡交友圈是有區隔性的,比如說同學就是同學、同事就是同事、室友就是室友,除非確定很契合,不然我希望自己不用一直跟同一批人膩在一起(個人喜好😂)。


當然也有朋友提醒過我和美國人當室友可能會很麻煩,比如說比較髒亂、文化不同、生活習慣不同等等,但我那時候的心態就是就算真的遇到不合的室友也是一年,我就是要體驗那個文化衝擊。但再一次很幸運的我遇到了一個超級契合的室友,因為有了這個室友,可以一起逛超市煮飯、玩耍看電影、唱歌跳舞,我的收穫不只是一開始想要的語言能力,更是吸收了不同的思維、飲食、文化等等的分享,這也成為了我這一趟到美國最珍貴的禮物。

我也會覺得既然都選擇出國了,就要盡量去接觸當地的人,這也不是崇洋媚外,而是用更開放的心態去交朋友,不管是在美國的台灣人、在美國的美國人、在美國的世界各地的人,因為可能就去這麼一次,不讓自己去接觸多一點人事物會蠻可惜的。

peipeitalks podcast

那麼出國就可以讓英文變好嗎?

其實我小時候也有這種迷思,以為一些有交換學生或語言學校經驗的人,英文就可以超好,或講英文就可以超流利,其實是不一定的。就我自己的經驗,我算是蠻積極把自己放在有英文的環境了,但在美國即使待了兩年以上,英文還是無法像我想像中的那樣流利,只能說有進步和很習慣這個語言,但還是很多不順的地方,或就是無法講得像Native Speaker一樣。


但也發現語言只是一個工具

雖然無法講出100分流利的英文,但和以前不一樣的是不再害怕這個語言,不會覺得我文法不確定就不敢講出來,或是覺得發音不標準就怎麼樣,而且發現其實美國人很佩服你會講兩種語言,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很願意聽你表達完整,即使中間有一些橋段是比手畫腳的表達,那也是一種表達的方式,語言到頭來只是一個工具。


勇敢跨出第一步之後就是熟能生巧

分享這些小故事的結論就是「勇敢跨出第一步之後就是熟能生巧」,我覺得這算是我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心態,為了達到目標而跨出舒適圈,而且會發現一旦跨出舒適圈後,會上癮,會覺得待在舒適圈才是不舒適。也希望對自己的語言程度沒自信的人,看完這篇的分享會願意跨出第一步,為自己創造學習的環境,然後就會習慣和熟悉。